2025年7月16日下午,以色列战机对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发起了猛烈空袭。至少四枚导弹击中了叙利亚国防部的大楼宏图优配,现场立刻弥漫起浓烈的烟雾,钢筋混凝土的结构在猛烈的爆炸中开始崩塌。通过叙利亚国家电视台的直播,全球观众目睹了这一震撼画面,电视主持人甚至因袭击发生的剧烈震动而被迫中断播报,紧急躲避。与此同时,空袭波及了总统府“人民宫”周边区域,造成了至少3人死亡、34人受伤。此次袭击是自2024年12月叙利亚阿萨德政权倒台以来,以色列对叙利亚新政府的最直接军事打击。令人深思的是,现任叙利亚过渡政府的领导人朱拉尼,正是得到土耳其支持且美国默许的亲西方代理人,且不久前还曾与特朗普会面,美国方面还解除了一部分对叙利亚的制裁。
以色列政府解释这次空袭是对叙利亚政府在苏韦达省军事干预的报复。7月13日,叙利亚南部的苏韦达省爆发了德鲁兹武装与贝都因部落之间的激烈冲突,造成至少248人死亡。为了平息事态,叙利亚过渡政府派遣了安全部队介入,但以色列却指责叙利亚政权部队参与了对德鲁兹平民的“即决处决”行为(即未经法庭判决便进行处决)。以此为由,以色列决定发动空袭。以色列国防部长卡茨在社交媒体上宣称:“轰炸叙利亚国防部大楼是给叙利亚政权发出的明确警告,叙利亚必须从南部撤军。”
展开剩余77%此次空袭显然符合以色列长期以来的战略目标:力图彻底非军事化叙利亚南部的苏韦达、库奈特拉、德拉三个省份。自2024年12月阿萨德政权倒台后,以色列便以“自卫”为名,占领了戈兰高地的缓冲区,并通过与当地的德鲁兹人合作,设法在该地区建立起“防御区”,将叙南部转变为防止伊朗势力渗透的战略缓冲带。摧毁叙利亚国防部大楼不仅是对叙利亚军事指挥中心的打击宏图优配,更是在宣示以色列对南部地区非军事化的强硬要求。
尽管朱拉尼政权在外界看似亲西方,但以色列的空袭却暴露了对朱拉尼政府“不可控性”的深刻担忧。空袭国防部大楼,意味着以色列决心遏制叙利亚的主权得到实质性恢复。叙利亚国防部大楼一直是叙利亚国家军事核心的象征,其重新修复代表着叙利亚主权体系的复苏。以色列通过精准摧毁这一建筑,向朱拉尼政权传递了一个清晰的信号:即使你获得了西方的默许,叙利亚依然不允许恢复完整的国防自主权。尤其是在朱拉尼政府试图向南部派遣军队时,以色列视其为对自己在该地区“安全区”计划的直接挑战。毕竟,一个拥有统一军队的叙利亚,将重新成为地区博弈中的关键角色,而不是一个被肢解的地理缓冲带。
以色列此举的另一层含义,是针对伊朗渗透的潜在威胁。尽管朱拉尼政府声称已与伊朗切割,但以色列始终对其对叙利亚实际控制能力产生怀疑。叙利亚一向是伊朗向黎巴嫩真主党输送武器的枢纽,而南部的非军事区则是以色列切断这条“抵抗轴心”补给线的关键所在。以色列深知,一旦朱拉尼政权稳定下来,可能会迫于形势与伊朗达成妥协,从而重新让伊朗在叙利亚的影响力得以恢复。空袭叙利亚国防部不仅是对残留伊朗力量的一次震慑,也是对朱拉尼与伊朗“划清界限”能力的一次压力测试。
除此之外,以色列还在与美国争夺在中东地区的政策主导权。尽管朱拉尼政府曾与特朗普会面,但以色列与美国共和党之间的战略纽带更为紧密。特朗普政府虽然承认叙利亚过渡政府,但并未反对以色列在戈兰高地扩建定居点。此次空袭可以视为以色列对美叙关系日益亲密的“修正”:通过军事行动展示主导地位,迫使美国在叙利亚和以色列的利益冲突中明确站队。当以色列国防部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空袭直播视频,并附上“痛苦打击已开始”的标语时,显然意图通过舆论操控来影响美国国内的政治氛围。
然而,以色列的激进行动也可能引发一系列反效果。首先,这将削弱朱拉尼政府的亲西方合法性。朱拉尼政权本身在经济崩溃和军阀割据的双重压力下已经难以维持稳定,而以色列公然轰炸其国防部,使其在叙利亚民众眼中进一步沦为“西方傀儡”。空袭发生后的次日,叙利亚外交部紧急呼吁国际社会“尊重主权”,但这一声明未能有效平息国内愤怒——这样的屈辱性打击可能促使朱拉尼政府转向反以立场,甚至重新考虑与伊朗的合作。
其次,空袭可能激化德鲁兹人的身份认同危机。以色列以“保护德鲁兹人”为名发动空袭,但实际上,这一举动只加剧了德鲁兹人在南部的生存困境。叙利亚德鲁兹社区与以色列境内的超过15万德鲁兹人有着紧密的亲属关系,而以色列的军事干预使他们被贴上了“叛国者”的标签。在叙利亚政府借此机会镇压南部德鲁兹武装时,以色列反而成了间接的加害者,削弱了其在道义上的正当性。最后,以色列的强硬政策还可能刺激区域军备竞赛。土耳其已经对空袭表示“严重关切”,并暗示可能向朱拉尼政府提供防空系统。伊朗则趁机呼吁阿拉伯国家联合起来“共同抵抗以色列的扩张”,试图重新构建反以联盟。更为棘手的是,虽然俄罗斯已经撤出叙利亚,但如果以色列继续挑战俄罗斯在叙利亚的影响力,可能会迫使莫斯科重新介入中东的复杂博弈。
以色列的导弹摧毁了叙利亚国防部大楼,也让中东地区的权力平衡显得更加脆弱。当朱拉尼政府这样一个亲西方的政权依旧成为以色列空袭的目标时,不禁让人反思以色列的安全逻辑本质:它并不需要一个“友好的叙利亚”,而是需要一个“无力的叙利亚”。这种以绝对安全为导向的战略,既受到戈兰高地问题等历史创伤的影响,也因美国的纵容而失控。眼下宏图优配,朱拉尼政府面临的选择是,要么接受以色列划定的“非军事化”生存空间,要么在主权争斗中冒险赌上政权的未来。而以色列的困境同样没有答案:当武力成为唯一的沟通方式时,每一次爆炸背后都埋下了未来复仇的种子。
发布于:天津市七星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